November 30, 2014

教育

白斐嵐:外文系畢業可以跨界,正如劇場不必是文創產業
這是一篇我看了有種「原來我被框架住」感受的文章
的確,我在思考自己人生的時候,經常有種我念的不是我做的,我是不是浪費了自己生命的質疑
不諱言,教育有時代表的是金錢的支出,不可能有無上限的支出;但我也覺得教育(學習)應當給人更寬廣的想法,而不是反被侷限在所謂的必然的成果
珍惜機會是必要,一味的計算投資報酬卻顯得本末倒置
或許說說我的經歷,而讓關心"教育"這個議題的人,或是有需要的人做為參考。

事實上,我從國中開始就對許多事情感到疑惑。然而身為被扶養者,即使疑惑卻又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;那個時候,大人只要說一句"小孩懂什麼",就足夠讓我噤聲了。

國中開始,我對我身處的教育制度充滿疑惑:我不懂我為什麼要念書,只為了追求分數而念書讓我覺得空虛而且不足。我能夠念得好,僅僅是我擅長於念書這件事,而且好成績讓我有成就感、也讓我獲得老師的肯定、有多的時間可以去跟朋友在一起討論對生活的想法,這些原因讓我願意繼續維持一個好成績。
直到考高中時,我有個衝動想選擇專科。因為我不曉得我繼續念下去有什麼意義(這些高分、競爭除了好像很有面子,到底有什麼價值?)、我想能夠做了什麼去證明我的存在,再加上當時我渴望快些經濟獨立。但也很反諷的,我也跟隨著主流想法懷疑著,念專科高職是不是就會被瞧不起?因此,我在考五專時逃避了,沒有考到心目中的科系;跟著糊里糊塗的、隨波逐流的開始我北一女的生涯。

高中第一年我在交朋友上遇上困難,一方面自認自己沒資格上這間學校,二方面怎麼努力都考不到好成績,讓自己嚴重失去信心。直到後來在社團裡有小小的表現獲得稱讚,加上遇見幾位比較溫和的同學(不是說其他同學不溫和,重點是能"遇見"、"交流"),我才能慢慢的理解(其實有些人與我一樣覺得課業很困難、老師的教法不一定能讓我們吸收)與接受自己,才開始慢慢思索怎麼讓自己懂得這些像是有字天書的課業。
直到高三時追求名次的情景再次重現,我仍舊有種沒有考上好學校就是丟臉的想法。於是我想了一個辦法,快速的把課本中的知識倒進我的腦袋,只為了追求一個好成績;我的確成功了,把自己從班上倒數幾名拉到第八名。高中的最後一年便帶著這樣虛偽的成就感度過(因為我比誰還清楚,這些知識與我的緣份只到聯考結束那一天)。

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,當知道大學放榜的結果,我哭了。因為我不僅沒選到心裡想念的科系,還考上私校(後來才知道是我懂得太少,其實是公立)。
想想,那是多麼愚蠢的日子,即使心裡懷疑聯考制度,卻仍盲目的追求成績。我對知識叛逃、對自己心裡所想沒有信心無法堅持、想要探索自己的真正渴望與能力卻在追求社會認同中放棄;最終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、甚至對於自己想要的依舊是模糊的狀態,白白的度過一段人生。

我不敢評論教育制度,我的經驗其實多受到社會價值與家庭教育的影響。在大學之後的人生,我也逐漸被影響成以成果論英雄的方式去評斷自己的能力;即使那些努力的過程是多麼珍貴,我也經常對自己失去信心。
對於自己,我只能不斷的對自己信心喊話:我不一定能創造很有錢的人生、很符合社會期待的生命模式;但我知道,我並不是逃避這些,我也想要這些,只是時候未到。倘若我只是躲在社會潮流裡,我相信我會真正錯過自己的人生。
對於所有將會經過青少年階段的人,我希望他們都能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,而我能做的就是多關心、支持、引導他們,將我的生命與他們分享。


(我的心情就如同這艘在陰天裡努力裝修,準備在好天氣裡出航的小船。呵~)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