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ly 12, 2015

建築之境-路易‧康

很意外的遇見路易‧康(Louis Kahn, 1901-74)

當我看到康設計的艾克瑟特學院(Phillips Exeter Academy)的圖書館,瞬間被吸入寬敞而明亮的入口大廳,同時被無窮盡的書海與知識環繞著,很是激動。


台北市立美術館除了展出康的作品,也對生平經歷做了相當深入且廣泛的介紹,是個很棒的展覽。
透過訪問同業、同事的短片,以及播放康的紀錄片「我的建築師:尋父之旅」(My architect: A Son’s Journey, 2003),讓每個作品與康的人生經歷之間的連結、或是作品背後想要表達的想法都更清楚的呈現、也更容易理解。
康是屬於大器晚成型,在1950年代末,才開始在國際間嶄露頭角。他的作品不多,但結合自然環境、善於引進光線讓空間充滿流動性,滿足實用又兼具藝術性(甚至帶了一些神聖感),讓我流連多次。


新罕夏布州艾克瑟特鎮-艾克瑟特學院的圖書館(Phillips Exeter Academy - Library, Exeter, New Hampshire, 1965-72)
艾克瑟特學院是一座私立高中,創立於十八世紀。康在1960 年代中期接受委託,設計新的學校圖書館,做為學校社群整體的知識中樞。這個計畫的概念非常簡單:它必須引導圖書館的使用者從書架上挑選一本書,然後坐在窗邊就著自然的光線翻閱展讀。按照這個概念,圖書館大樓從內到外被區分為三層:中間最裡層是開闊的入口大廳,這裡是交談與交流的場所,進到這裡就可以望見25 萬冊藏書。第二層是不受陽光照射的圖書館藏書陳列空間,康稱之為“水泥甜甜圈”。最外一層是“紅磚甜甜圈”,在這個區域有200 多間利用自然光源的研究小間。

除了明亮寬敞的入口大廳深深的吸引我之外,圖書館更是個自然而然、又舒適的閱讀環境:取了想看的書之後,能夠自在的倚靠在窗邊,一邊享受著自然的光影、一邊享受閱讀的樂趣。一種文青式的悠閒。


德州沃斯堡-金貝爾美術館(Kimbell Art Museum, Fort Worth, Texas; 1966-72)
康與景觀建築師喬治.派頓及哈莉耶特.派提森共同合作,康的初衷是希望將日常、氣候、季節的變化帶進美術館中。
金貝爾美術館被安置在一個梯台狀、庭園當中。精心設計動線與路徑引導參觀者進入這座隱蔽的美術館:先經過低凹的戶外雕塑庭園,然後穿過拱形長廊,長廊兩側水聲潺潺,最後穿過小樹林來到美術館入口。
金貝爾美術館是由混凝土拱頂連續相接的設計,以南北為長向軸的三段長拱,中央段有四個拱、南北兩側則各有六個拱;每一個拱體之下是乾淨完整、沒有柱子的空間。同時藉著拱頂上的狹長天窗(2.5英呎寬)及下方如翅膀般的鋁製反射鏡將自然光帶進展間,讓整個展間因為自然光持續的變化而生氣勃勃,營造出欣賞藝術品的最佳空間。

乍看到這個作品時,的確有種「啥?這是牛棚還是倉庫吧?」
然而透過精巧的入口動線設計,讓進入美術館像是一個意外的驚喜、一個別有洞天的藝術桃花村。
最讓我驚豔的是康的初衷及表達方式。金貝爾美術館主要收藏19世紀的藝術品以及古代美術的創作,而康認為這樣的藝術品應該在自然的光線下鑑賞,也就因此有了拱頂上的天窗及鋁製反射鏡的設計。這樣的巧思,讓時光的流逝更為真切了起來,恍惚之間,也像是回到眼前藝術品的那個年代了。


賓州哈特伯勒-諾曼與朵麗絲.費雪住宅(Norman and Doris Fisher House, Hatboro, Pennsylvania; 1960-67)
康花了七年時間所建造的,這棟住宅包括兩個木質的立方體空間,立於傾斜的坡度上,兩者相交呈45 度角。其中一個立方體空間是臥室、浴室,另一個則是客廳、餐廳、廚房。住宅樓高兩層,坐落在由當地石材砌造的地基上。

康的私人住宅作品不仔細看的話是相當樸素的,然而我猜測這是注重隱私的表現:正面經常是平滑的牆面,建築的背面則使用許多大片玻璃窗,能夠充分享受戶外的景觀。
這個作品最有意思的是窗戶的設計,不像是台北住宅經常把陽台外推、讓室內空間做到最大,而是在某些窗外保留凹面(下方有金屬的斜版),我想是為了讓在下雨時也能將窗戶打開。


孟加拉達卡-中央政府特區(Capital of Bangladesh, Dhaka; 1962-83)
位在孟加拉達卡的中央政府特區是康受委託的建案中最具代表性的,也是最嚴峻的。整個中央政府特區的中心就是國民議會大廈,結構上,它是對稱的軸線交集於軸心。中央的議事堂外側圍繞著寬敞的廊道,最外圈連著有八個建築體,其中南邊的回教祈禱室是唯一偏離中軸線的,這是為了對準回教聖城麥加的方位而做的調整。沿著河岸,磚造的宅邸和辦公大樓排列成V 字形。池塘是運用當地「挖填」技術建成的。建築豎立在填土之上,是為了避免洪水侵襲,康知道在孟加拉洪水經常氾濫成災。基本形式的語彙、多重空間的組構、光線的處理與掌控,康的三大建築理念在這裡都得到最極致的展現。

展場中的影片以孟加拉擁擠與簡單的日常生活,對照著這龐大的系列建築,並沒有過份現代感的衝突,而的確對於這個新建立國家有某種正向的象徵感。
中心的國民議會大廈是由混擬土及大理石為材質建造而成,融合了許多幾何圖形、與許多精巧的設計(例如中央的議事堂極度挑高,天花板像是星空一般的閃耀著),不知道真的在其中工作會帶給人什麼樣的感受?


《綠‧建築家》在今年4月份專訪了策展人約亨.艾森布蘭特(Jochen Eisenbrand),文末證實我一直有的疑問:安藤忠雄慣常使用的裸露清水混凝土手法是受路易‧康的啟發。這篇專訪對於展覽整體做了許多介紹,值得一看。

No comments: